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2013高考 福建高考 福建省质检 各省高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录取分数线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录取查询 招生章程 成绩查询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试题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政策 高考模拟题 招生专业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状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美术高考 高校频道 高校分数线 各省分数线
全国高考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香港 澳门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山东春季高考 福建高职单招 重庆高职单招 浙江高职单招 吉林高职单招 单独招生 港澳台联招

2013福建省质检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来源:2exam.com 2013-4-8 15:10:38
省质检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题组长
 
14
雨霁——误为“霄”“消”“宵”。
不知东方之白——误为“即”“际”。
卒获有所闻——“卒”误为“足”,“获”误为“或”。
行迷未远 ——“及”误为“即”,“之” 误为“知”“其”。
雕栏在——“雕”误为“凋”,“栏”误为“拦”或“楼”,“砌”误为“彻”,“犹”误为“尤”。
断肠人在天——误为“崖”。
1—4题平均分大约11.5。
复习建议:复习至此,该背诵的都会背了,主要是书写的问题。要保证书写无误,避免会背而不得分的状况。可特别强调注意那些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的写法,分类强化记忆。让学生养成答后检查的习惯,避免出现让自己哭笑不得的笔误。
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广”:广度、宽度;“于”:比;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广” 和“于”字。“于”可以译为“比 ”,此句是状语后置句,只要将“于”翻译成“比”,状语部分就回到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从改卷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做到。而“广”的翻译就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将“广”译为“面积”“范围”,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则上不给分。此句翻译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另外,还有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不符合生活常识。可见,学生在翻译时应做适当思考,适当检查。
示例:
①(3分)
于是修筑环绕湖泊旧堤,宽度比旧堤多一倍,而高度比旧堤增加了三分之二。
于是修筑广德湖边上的堤坝,让它的宽度比原来的一倍,并且高度也比原来高出了三分之二。
于是就建筑了环绕湖水的堤坝,宽度比原先的宽一倍,高度比原先的堤坝高了三分之二。
②(2分)(失分点:“广”“于”翻译不准确,各扣1分)
这样之后筑起的环湖堤坝,比原来的宽了一倍,比原先的高了三分之二。(“广”翻译不准确,扣1分)
因此人们搭建环绕湖水的堤坝,比旧堤坝大一倍,并且比旧堤坝高出三分之二。(“广”没有翻译,扣1分)
于是修筑环绕广德湖的堤,广度宽度是旧规模的2倍,高度是旧规模的3/2倍。(“于”没有翻译,扣1分)
于是修筑环绕广德湖的堤坝,比原先的堤坝宽广了一倍,而高度也比原来多了三分之二。(“广”翻译不准确,扣1分)
③(1分)
于是修筑环绕湖泊的堤坝,在旧的堤坝的基础上扩大好几倍,在旧的堤坝的三分之二的基础又提高了几倍。(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出来,各扣1分)
因此围绕湖建造的堤岸,比以前的堤岸大数倍,并且比旧堤岸高二三倍。(失分点:“广”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因此筑造环湖的堤坝,比旧的更加广阔,并且比旧的高三分之二倍。(失分点:“广”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④(0分)
于是筑造环绕着湖的堤,长是原来的数倍,而高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有出入,各扣1分)
因此筑造环绕着湖的堤,数倍于旧堤,高度则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没有翻译,“于”保留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相反,各扣1分)
就是筑造环绕湖的堤岸,广德湖也是很破旧,而筑造之后也不会再那么旧,有三分之二创新。(失分点:“广”“于”没有翻译,句意与原文相反,译文本身是病句,扣3分)
因此就修筑了重新治理了湖,有了大的收获,比以前好,而且超出从前的三分之二。(失分点:“广”没有翻译,“于”只翻译出一处,句意脱离原文,各扣1分)
(2)那么(有道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举”:兴、兴起、兴建、兴办、兴替、兴修、兴革、兴盛、兴隆、兴旺、立、推行、实行、实施、执行、启用;“细”:小事、细节、细微的事;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
本句翻译的重点词是“举”“细”。“细”是名词。很多学生都无法翻译出来。译成“细致”“细说”“细心”“细小”的大有人在。 “举”是动词,是“政事”的谓语,能翻译成与“政事”搭配的动词原则上都给分,如“立”“推行”“实行”“实施” 等;但有些同学翻译成“推举”,不合文意,不给分。
示例:
①(3分)
那么人的生存与死亡,政事的废弃与兴起,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都是小事吗?
那么人的生存与死亡,政事的荒废与实行,做百姓的幸运与不幸运,这难道是小事吗?
于是人民的生存与死亡,政策的废除和实施,关联人民的幸运与不幸,难道不是很细致的事情吗?
那么人的生死存亡,政策的废止推出,都是关系人民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微小的事吗?
②(2分)
人们的生存与死亡,政治制度的废除与推举,为百姓的幸福与否,这样难道不算是小事吗? (失分点:“举”翻译有误,扣1分)
那么人的生存死亡,政事的荒废兴旺,作为人民的幸福与不幸,它们难道不是有细节上做到的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扣1分)
所以人的生存和死亡,政事的荒废和兴举,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不是细心决定的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扣1分)
③(1分)
因此人的存亡,政治的废举,作为民众的幸运与不幸,难道不是因为细节吗?(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各扣1分)
那么人的存活死亡,政道的废除与兴举,是人民的幸与不幸,这难道太细了吗?(失分点:“细”翻译有误,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人的生死存亡,政策的兴废,对百姓是否有益,这怎么能不细心呢?(失分点:“细”翻译有误,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④(0分)
如果关系到人的生存,政策就应该废除,可是要为人民感幸运而是不幸,要细心地考虑。(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译文脱离原文意思,各扣1分)
那么人们的生死存亡,政策的荒废与推举,作为百姓生活幸与不幸,这难道还有什么困难吗?(失分点:“举”“细”翻译有误,译文脱离原文意思,各扣1分)
所以人的好坏,政策的好坏是决定百姓幸福与不幸福的关键因素,这难道不该细致吗?(失分点:“举”“细”没有翻译,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各扣1分)
然而这种人的存在,是政治上的失败,是百姓万幸中的不幸,怎么可以放过呢?(失分点:“举”“细”没有翻译,译文脱离原文,各扣1分)
第6题
0分卷:
例:景色的美从写老树的高,藤上的花,雁子等营造出大自然的感觉,幽静、舒适的生活。
评析:虽然能够将关键词寻找出来,但没能够将画面描绘出来实现对“境”的阐述,扣2分,对“意”把握完全错误,扣1分,赋0分。
1分卷:
例:首联写出了“老树高叶,寒藤细花”之景,营造出了全诗为漂泊孤苦以及思念家乡的淡淡哀愁之境,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苦闷与无可奈何,借景抒情。
评析:画面的分析留于简单,没有细致描绘,只有意象概述,扣1分;情感的把握还算到位,稍显游离,扣1分。赋1分。
2分卷:
例:“老树”“寒藤”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老树上留着些叶片,寒藤上有些小花,体现了悲凉,寂静的伤感之情。
评析:捕捉到意象没有描述意境,理解了情感却没有将情感和画面结合起来适当分析,大意到了,表达不严谨,扣1分,赋2分。
3分卷:
例:古木尚存残叶,缠绕其上的寒藤被想象成花。营造了萧瑟、枯败、寂寥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愁苦,以及身世飘零的孤单与感伤。
评析:画面的描述稍有不足,“寒藤细作花”与“老树高留叶”是对句,所以不宜解为“缠绕其上的寒藤被想象成花”,“意”的陈述清晰、准确,虽有瑕疵,赋3分。
(2)(3分)
0分卷:
例1:作者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来到这里被这悠闲安宁的生活所吸引,喜爱隐居生活、客居异乡的生活,不用苦苦思念家乡。
评析:完全误解诗歌的情感。参照参考答案,没有可给分的点,扣3分,赋0分。
1分卷:
例:作者“不用苦思家”因为“干戈正飘忽”,因战乱的开启,作者无奈辗转漂泊,四海为家。
评析:情感的把握基本正确,分析的思路过于简单,没有能够说清“不用苦思家”的深意,扣1分,“四海为家”用语不确切“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与诗意相悖,扣1分,赋1分。
2分卷:
例:末句的“不用苦思家”是诗人的一种自嘲,这种写法体现了诗人因为战乱不断而漂泊的无可奈何,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漂泊的苦闷。
评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把握住了诗歌抒情的主调,自嘲的说法值得商榷,语句不够流畅,扣1分,赋2分。
3分卷:
例:“不用苦思家”指战事纷乱,有家不能回,所以不必思归乡。但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无比的思念,同时希望战事能尽早结束,让自己早日归乡。这句为反语,说不思,实际是无限思。
评析:从字面到深意都能够准确分析,对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的使用准确完整。对诗歌“正话反说”的抒情方式也作出了合理的分析。语句通顺,字迹清晰。赋3分。
第8
第(1)小题
1.纪灵在袁绍与刘备争战之时找到吕布,请他不要救援刘备而吕布答应之后却又领兵救刘备,故纪灵责其无信。吕布请两家到帐中喝酒,并建议他在百里外掷戟,若中,则两家自行和解,不以战争解决;若不中,则任两家自行战争解决,不帮扶任何一方。结果,吕布掷中,于是袁、刘两家退兵。(扣2分。“在百里外掷戟”情节严重失实,违背生活常识)
2.因为吕布收了袁术的钱财却又去帮刘备,因此纪灵称吕布无信。吕布辕门射箭,在百步外立了他的刀,挂着一只鸡,当吕布射到目标则双方停战,若射不中则两军开打,吕布谁也不帮。结果吕布射中,双方停战。(扣2分。“在百步外立了他的刀,挂着一只鸡”这一情节严重失实)
3.因为吕布答应纪灵不出兵救刘备。吕布宴请了刘备与袁绍,吕布知两人不合,便心生一计,将自己的戟插在离自己十米远的地方,用弓箭射戟上的红领,若射中,刘、袁两家便不开战;若射不中,便由刘、袁两家自己决定。于是刘、袁两人皆同意此法,结果吕布果然射中,免了刘备、袁绍的不合。(扣2分。“答应纪灵不出兵救刘备”“宴请了刘备与袁绍”“在离自己十米远的地方”均存在明显的硬伤)
4.①纪灵写信给吕布,说自己要攻打刘备,希望吕布协助自己。吕布同时也收到刘备的求救信,便领兵救刘备。②吕布为袁、刘调和,将自己的方天画戟立于辕门之处,离自己有百步之远,自言若是射中,则刘备与袁绍的恩怨一笔勾销,结果果然射中。(扣2分。第一问的“无信”指什么,说得不明不白;“射中后罢兵”这一得分点缺失)
5.纪灵先前写信给吕布并给他好处,要联合他一起攻打刘备。而刘备也向吕布求救。吕布设了一计,如果他射中画中的小鹿,两家就停止战争,否则继续战争。结果吕布一箭射中小鹿,避免了一场战争。(扣3分。“纪灵写信”和“射画中的小鹿”,情节严重失实)
6.吕布原来答应将女儿许配给袁术之子,但经陈宫劝说,便又反悔,所以纪灵责备吕布“无信”。吕布设了一场酒宴,请来刘备与纪灵,并称能用画戟射中百步外的辕门,若能射中,两家便和解,射不中,两家再开战不迟。吕布果然射中,化解了一场风波,称之为“辕门射戟”。(扣3分。“无信”的内容,答到本故事的后续部分了;“辕门射戟”的情节,误写成“戟射辕门”,搞笑)
7.①因为吕布又领兵救刘备,所以纪灵责吕布无信;②吕布想要暗中讨好刘备和袁术,她派纪灵去安抚刘备,而自己却到袁术那里说怎么样攻打刘备,这样一来,就会使刘和袁两家都觉得他很有义气。(扣4分。只有第一问回答切题,其它内容都是胡编乱造,错漏很多)
8.吕布言而无信,纪灵由此对吕布感到不信任。(扣5分。只回答第一问,而且说了等于没说)
9.吕布当时投靠曹操,与袁绍关系较好,刘备遭围堵,求助吕布,吕布不顾袁绍,搬救兵救刘备。吕布使刘备、袁绍一起饮宴,分析曹操实力,促使二人结盟,并向刘备与袁绍隐瞒自己与曹操的关系。(扣5分。胡编乱造,关系极其混乱)
10.吕布跟纪灵相约三更见面,吕布放了纪灵鸽子,所以纪灵说吕布无信。吕布把自己卖上淘宝,来使袁刘两家原谅他。(扣5分。纯粹的搞笑版)
11.因为吕布言而无信,没有及时去救刘备。吕布约袁、刘两家去饮宴,解释没有去的原因,吕布的理由使两位都信服了,于是两家都不怨吕布。(扣5分。全部内容都是根据选段而临时编写的,无一处切合得分点)
第(2)小题
1.“唬怔了”的是王仁、贾芸要将巧姐嫁给外藩王爷作妃子的事。平儿让刘姥姥进贾府,把巧姐妆扮成青儿的样子,自己也上了车一起逃离了贾府,到田庄上藏了起来,等到贾琏护送棺椁毕了回到京城,才把巧姐送回贾府,救了巧姐。(扣1分。“说服王夫人”这一得分点缺失)
2.王熙凤的哥哥要把侄女巧姐卖了,换作金钱来继续享乐。平儿赶忙找来了刘姥姥,告诉她这件事,刘姥姥决定带走巧姐。在平儿的帮助下,刘姥姥带着巧姐坐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刘姥姥的安排下,巧姐嫁入了一个当地的富商人家中。(扣2分。“说服王夫人”和“装作下人”两个得分点缺失)
3.①巧姐儿的舅舅想偷偷把巧姐嫁到外藩去给藩王做妃;②平儿不想让巧姐远嫁做妾,和刘姥姥私下商量。刘姥姥说可以把巧姐偷送出贾府,到乡下去嫁给王财主儿子。③巧姐告诉了凤姐,凤姐同意后,平儿亲自乔装打扮,护送巧姐到乡下,安排妥当后才回来,大骂巧姐的舅舅等人,担起责任,凤姐十分感激。(扣2分。“说服王夫人”误写成“征得凤姐同意”,凤姐此时已死;“乔装打扮”的应该是巧姐而不是平儿)
4.把刘姥姥“唬怔了”的事是:凤姐生的女儿是在七月初七出生,日子不好。平儿把这件事告诉凤姐,凤姐要求刘姥姥给女儿取名字,刘姥姥取名为巧哥。(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5.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巧姐生病的事。平儿遵从刘姥姥的指示,拿着一本书对巧姐儿诵读。经过多时的诵读,鼓儿词起效了,巧姐的病开始好转。平儿欣喜地向刘姥姥道谢,忙去给贾母报喜。(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6.刘姥姥“唬怔了”的是宝玉和凤姐被下咒,昏迷不醒。(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7.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贾琏趁着凤姐照顾长痘的女儿巧姐时与他人厮混一事。平儿在给贾琏整理床铺时发现了枕头下的一根青丝,知道了贾琏背着王熙凤偷情,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熙凤,导致王熙凤哭闹。(扣5分。整个事件答错了)
第9
第(1)小题
1.“孝”包含要赡养父母,孝敬父母,顺从父母等内容。要像舜配合父亲杀自己一样,让父母高兴。(扣1分。“得到父母的欢心”这个得分点缺失)
2.包含了应对父母的生活关心,照顾他们,对父母要有礼貌。父母做错事应敢于指出,不应什么事都盲目听从。(扣2分。“不盲目听从父母”是随意添加的内容,与选段无关)
3.养、敬、得、顺。(扣2分。虽然能够准确把握得分点,但没有加以解释,导致简而不明)
4.孔子说,所谓的孝,是能养得起整个家,甚至连家中的犬马也都要养得起;对家人的尊敬、孝敬。(扣3分。漏掉了孟子选段的内容;“养”与“敬”的对象存在严重的硬伤)
5.①君臣关系,臣应该遵循敬重君;②顺从,遵循父亲,父子关系;③得到朋友、亲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扣3分。“孝”的对象特指“父母”,却把它“推广”到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
6.抚养长辈,尊敬长辈,顺应长辈,不可违背长辈。(扣3分。“孝”的对象特指“父母”,而非“长辈”。尽管父母也是长辈,但在古代文化经典里,尊敬长辈叫“悌”而非“孝”。)
7.孔子的“孝”,老、少等世人、畜牲等皆有所养;孟子的“孝”,没有“孝”的人,不能为人、为子。(扣4分。“皆有所养”勉强与得分点挂上钩,可惜的是“养”的对象与“孝”无关,不得分)
8.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不敬,何以别乎;③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④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扣4分。照抄原文,答非所问)
第(2)小题
1.舜的孝成为天下的模范,是大孝,促进了社会孝的发展,使孝的意义深入人心。(扣1分。“父子伦常确定”这个得分点缺失)
2.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秩序,扩大“孝”的影响力。(扣2分。分析没有紧扣文本,答题想当然)
3.让社会得以安定,正常运行的社会作用。(扣2分。分析没有紧扣文本,答题想当然)
4.表现了在社会中是尚有父子之分的,做错事不能因为是亲人而不去追究,应公正、公平。(扣2分。答非所问)
5.舜在他父亲与人配合要杀他的情况下,仍然孝敬他的父亲,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敬重长辈,社会的伦理秩序才不会颠倒。(扣2分,答非所问)
6.“孝”体现了一个人有无道德,一个无孝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扣2分。答非所问)
7.通过舜的孝说明不管你的父母有多大的恶行,都是值得我们做子女去尽孝的。(扣2分。答非所问)
第10
答案:D 。本题答对率约为70%。
第11
答案要点:“理想”是指人们追求幸福未来的美好愿望。(1分)“现实”是指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改变。(2分)
阅卷情况:
本题的难度不大,问题指向明确,答案清楚,但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得满分,原因在于未能对所答内容进行概括,考生都是照抄原文作为答案,不符合题目“简要概括”的要求,扣1分。
答案示例:
1.理想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盼。现实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人们改变生活环境的艰苦的表现。(3分,内容概括简洁、清楚、完整。)
2.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祈盼。现实指人们改变生存环境的决心和力量。(扣1分,照抄原文,回答不完整。)
3.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愿望。现实是指先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遭受疾病、自然灾害、异邦或猛兽的侵袭,为了求得安稳平和生活而产生的。(扣2分,出现语病,对“现实”的概括不当。)
4.理想指人们在遇到一些困难时为过安稳生活而神化出来的保护神,现实指人们神化的造型,大多是经过不同动物特征组合而形成的,(扣3分,对问题的理解有误,概括不当。)
第12
答案:色彩缤纷、形态优美饱满的云是“物”,是客观的(1分),“祥”是“我”(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主观的(1分);“祥云图案”则是主观愿望和客观之物的融合(1分)。
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祥云图案”是如何体现“物我合一”这一审美观念的,但有一些同学未能认真审题,答题时却是在分析“吉祥图案”的特征,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导致失分,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扣3分。
2.对“主观”“客观”的概念不够明确,答题时不懂“祥云”(“云”即是“物”,“祥”即有“我”之寓意)二字即包含有“主观”“客观”的因素,因而分析时不得要领,乱答一气。根据实际答题情况扣1—2分。
3.照抄原文内容,未作具体分析,扣2—3分。
答案示例:
⑴“物我合一”即是物质形态与思想观念合为一体。“祥云图案”的由来是人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云朵十分美丽,认为是可以带来吉祥的,这就是物质与心灵的统一,看到色彩绚烂的为祥云,黑云翻滚为恶云,因物寓意,物吉意祥,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3分,对问题理解准确、到位,分析、概括恰当。)
⑵祥云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总结,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华夏儿女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物我合一”。(扣1分,对客观之物“云”的分析欠准确。)
⑶祥云图案给人艺术感和心灵慰藉,体现华夏儿女的美好愿望,具有科学合理的部分,云纹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扣2分,未对客观之物“云”作分析及概括。)
⑷①祥云图案不仅形象丰富多彩形态优美饱满,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②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扣2分,未对主观之意“我”作分析,概括也不恰当。)
⑸“物我合一”体现在:①一方面选取谐音,组成吉祥的词汇,②另一方面以图形寓意,因物寓意,③运用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巧妙的构思等表现手法。(扣3分,所答内容与题目要求相去甚远。)
⑹体现在:以谐音组成吉祥词汇,情景交融,突出主题;将科学合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意境美,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达到“物我统一”的效果。(扣3分,不能正确理解“物我合一”的寓意,只能对其妄加评点。)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第14题
原参考答案: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僧人的点拨(1分),使米芾的书法快速精进(1分),又使米芾幡然醒悟,走出艺术和人生的困境(1分)。
评分补充细则:
推动情节的发展;(2分),第一次僧人出现,使米芾的书法快速精进(1分);第二次僧人出现,帮助米芾幡然醒悟,走出艺术和人生的困境(1分)。
②情节发生转折,为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张本、铺垫;(2分)艺术家要心灵澄澈,不能拘于虚名和自我(1分)。
(答对一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答题情况分析
(1)0分
①连接前后文,总领全文,是文章结构完整有条理。0分
②说明僧人在米芾的文学中,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0分
③僧人是个亮点,小说因僧人的出现得知故事背景,借僧人写出感想。0分
分析:这个与题目问的情节关联完全没关系,答非所问。
(2)1分
僧人第一次出现,教米芾用心写与来来的再次出现,为米芾不懂得保护墨园,后来是造成严重的伤害做了基础,文章的转点,使本文更具特色。
分析:没完全看清要求,审题失误。
(3)2分
①推动了情节的推动悬念的揭开。
分析: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②两次写到僧人,起到转折的作用。第一次写僧人,是将米芾由不知笔法真谛转而成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而第二次写到将米芾从追逐名的深渊里救出,教他淡化世俗的功利之心。
分析:作用答得不清楚。但是分析到位。所以得到分析的分数。
(4)3分
①两次写到僧人都指出了其病因所在,推动下文情节发展。②两次帮米芾解决了绝境,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与主题照应③以特别方式指出病因,解决了问题,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没有解释清楚僧人第一次出现的作用。切记要分点回答。
(5)4分
在情节关联上起了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僧人的第一次出现,使米芾的书法水平大有进益,第二次出现使米芾恍然顿悟,心身到新生。
分析:作用清楚,而且分析到位。
第15题
原答案示例:这是僧人对米芾的警世之言。“池水清澈”是希望他不要为了虚名而暗投墨块于池底,把水池弄成墨池;“目明心聪”表面是指米芾的健康,实际是希望他抛弃自我,恢复艺术和生命的活力,这样,墨园和它的主人才会再现生机。
评分补充细则
① “池水清澈”是希望他不要为了虚名而暗投墨块于池底,,回归自然的创作(2分);②“目明心聪”指米芾重获身心健康,抛弃自我,恢复艺术和生命的活力(2分);③要想成为学术或艺术大师,必须淡泊名利,进得去,出得来,不好虚名,不刻意(2分)。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或先答表层意思,再答深层含义,再总结启示,每点2分)
(1)0分
①告诉我们不要一味模仿别人。
②含义是说明米芾就像池水一样,在池水被开始染成墨池的时候,米芾便开始像池中的生物一样,变成了墨色,就此便单一无双,也表现了事物必须有多方面,多色彩,不可单一绝对。说明了清池之日,米芾便有了久违的生机。
分析:答非所问,误读文本。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